但其實有一類禪修技術是直接在joy這種心理質素上面禪修。

正向心理學家Barbara Fredrickson把joy列入10種正向情緒之一。

直接在joy上面禪修,就是發展、培育喜這種情緒。

瑜伽典籍,Patanjali的勝王瑜伽經,裏面提及一類技術,是以四種心態作為禪修對象,就是慈愛、同情心、喜悅,和平等心。

慈愛、同情心、喜悅,和平等心,其實就是佛家的慈、悲、喜、捨四種心,佛家典籍稱它們為四梵住,即四種天人的心態,或四種高貴的心理質素,後期(大乘或藏傳)佛教則稱為四無量心。

不少人說佛教講慈、悲、喜、捨,或索性說佛教的主旨就是慈悲,其實不正確。

在一部原始佛教經文,卡拉瑪經(Kalama Sutta)中,卡拉瑪村民聽過很多不同宗派的哲學家宣稱自己的教義是最好的,問佛陀怎樣取捨,該經文中,佛陀似乎沒有心令他們成為弟子,故此只講一些一般性、共通於不同傳統的道理,及鼓勵卡拉瑪村民練習四梵住。由此可見,佛陀在世的時期,這四種禪修已經廣泛流傳,並非佛陀的獨家技術。

但佛陀採納這四種技術,原因是它們是好東西,值得培養發展。據原始佛教典籍,佛陀本人似乎是慈心定的高手,精通這種禪修。一些比較後期一點的佛家典籍(如阿毘達摩,Abhidhamma)則歸納多種禪修技術,並說慈、悲、喜三種禪修,深入發展、培養的話,最高可以達到三禪的地步,而捨心,即平等、放下的心態,則可以達到四禪。

今天,西方正念心理學,也採納慈心禪(loving-kindness meditation)並且廣泛地教授。如Barbara Fredrickson等便大力提倡這種技術。當然,西方正念心理學採用這些技術作心理治療或個人發展,不會要求達到禪定的地步,甚至不會講到上述的狂喜等五禪支,不過,作為培育、發展正向情緒,它是一種有用的技術。

儘管西方正念也採用和教導慈心禪,但正念(mindfulness)和慈、悲、喜、捨等技術,其實屬於兩大類不同的禪修技術。最主要的分別是,正念是如實地覺察、知道,並不刻意追求某些經驗、感覺,亦不會避開、抗拒任何經驗。但慈悲喜捨等則以某種特定的心理質素為對象、以安住在這種狀態中為目的。

當代腦神經科學家,如Richard Davidson等,把精神鍛練技術如各類禪修、放鬆法、催眠、祈禱…等等,分作兩大類別,就是集中專注(focused attention)和開放覺察(open monitoring)。假如按照這種分類法,則慈悲喜捨,和坊間很多導師教的靜坐、靜心方法、放鬆法、催眠、祈禱…等等,都屬如前一類,直集中專注類別。而正念(尤其是當代西方心理學教的正念),則屬開放覺察(open monitoring)。

http://www.rickhanson.net



本文引用自: http://www.gooclasshk.com/archives/8245

arrow
arrow

    paulj5w7rw58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